記者 | 劉曉涵
繼CPU第一股國芯科技IPO成功過會科創板后,近日,另一家CPU廠商——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芯中科)也向科創板上市發力。
全球CPU商用市場基本被英特爾、AMD兩家占據。招股書顯示,Intel依靠其強大的X86生態體系,在通用CPU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市場份額常年保持在80%左右,AMD近期追趕勢頭明顯,其他廠商整體市場份額不超過1%。根據IDC、智研咨詢數據,近兩年采用國產CPU的桌面產品發展迅速,但市場份額仍不足5%。
外部巨頭在壟斷市場,龍芯中科則因網絡侵權責任糾紛被迫停用其主要產品一直使用的MIPS指令系統,這對公司影響如何未知?此外,龍芯中科2018年至2020年(報告期)芯片銷售價格暴跌,使得公司毛利率持續下滑。內外夾擊之下,龍芯中科能否突破重圍?
招股書顯示,龍芯中科與Prestige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和CIP United Company Limited(上海芯聯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聯芯”)(以下合稱“申請人”)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KIAC)有一項爭議案件,該案件與MIPS公司對龍芯中科的MIPS指令系統技術許可合同相關,目前已經受理。根據香港《仲裁條例》第18條規定,申請人提出的具體仲裁訴求不可對外披露,因此未披露更多細節。
該仲裁案對龍芯中科有何影響?據回復報告披露,報告期內龍芯中科主要銷售的CPU產品系采用MIPS指令系統進行設計開發。龍芯中科目前已發布龍芯自主指令系統LoongArch,LoongArch不包含MIPS指令系統的內容,亦無需取得MIPS公司任何授權許可。因此從2020年起,龍芯中科新研的所有CPU產品將只支持LoongArch指令系統,不再支持MIPS指令系統。
MIPS即“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的縮寫,每秒處理的百萬級的機器語言指令數,這是衡量CPU速度的一個指標。像是一個Intel 80386 電腦可以每秒處理3百萬到5百萬機器語言指令,即我們可以說80386是3到5 MIPS的CPU,MIPS只是衡量CPU性能的指標。
此外,龍芯中科還與上述仲裁案件的申請人之一——芯聯芯存在2起訴訟案件。據回復報告披露,該兩起訴訟案件均系芯聯芯擅自向第三方發送函件,稱龍芯中科旗下3A5000處理器源于MIPS指令系統,侵犯了MIPS的知識產權。
根據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龍芯3A5000處理器芯片使用的是LoongArch指令系統,未使用MIPS指令系統。龍芯中科據此多次函件試圖和芯聯芯溝通,但芯聯芯未停止侵權行為、亦未書面澄清和道歉,故龍芯中科分別向北京互聯網法院和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之訴和確認不侵害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之訴。
據悉,龍芯中科于2021年3月2日、4月23日分別向北京互聯網法院、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民事起訴狀》,界面新聞記者從天眼查獲悉,目前兩起訴訟均正在審理過程中,未披露更多細節。
龍芯中科拋棄MIPS系統后,其自主研發的LoongArch指令系統能否滿足未來產品需要仍待進一步驗證。
招股書顯示,2009年中科院計算所與龍芯中科簽署《專利許可合同》,將其持有的62項專利許可給龍芯中科使用。2020年,龍芯中科再次向中科院計算所購買尚在權利有效期內的57項專利權,但前述專利未運用于核心技術。
龍芯中科對此解釋,2001年,“龍芯”系列通用處理器于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發,得到了中科院、863、973、核高基等項目的大力支持,在該階段積累了部分專利技術。因此在2010年龍芯中科開始市場化運作時,對龍芯處理器研發成果進行產業化。為保證產業化的開展及研發的延續,2009年中科院計算所與龍芯中科簽署了《專利許可合同》,將其持有的62項專利許可給龍芯中科使用。
招股書顯示,龍芯中科于2020年7月向中科院計算所購買了前述許可使用的62項專利中尚在有效期內的專利有57項。截至2021年3月底,龍芯中科擁有發明專利已達351項,據此,龍芯中科認為向中科院計算所購買的前述專利占比較小,影響較小。
這57項專利主要為高性能微處理器體系結構設計、微處理器驗證等相關技術,形成時間較早,申請日均在2010年以前,部分為可用于多類產品的基礎性專利,形成產品還需經過大量技術研發、芯片設計等后續環節。
此外,報告期內龍芯中科與中科院計算所存在合作研發情形,主要內容為在處理器前瞻設計技術、處理器性能分析優化、基于龍芯處理器的基礎軟件研發優化等方面開展聯合研究工作。龍芯中科認為,截至目前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研發主要為前瞻理論研究,不涉及具體產品開發,未形成專利、商標、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招股書顯示,龍芯中科主營業務為處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制、銷售及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工控類芯片、信息化類芯片及配套基礎軟硬件解決方案。目前,龍芯中科基于信息系統和工控系統兩條主線開展產業生態建設,面向網絡安全、辦公與業務信息化、工控及物聯網等領域,系列產品主要應用于電子政務、能源、交通、金融、電信、教育等行業。
2018年龍芯中科營收1.93億元,2019年營收擴大至4.84億元,至2020年營收同比翻了1倍多至10.81億元;2018年至2020年,龍芯中科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6.79萬元、1.13億元和2.01億元。
具體來看,2020年收入大增是源于信息化類芯片收入從2019年的2.54億元增長至7.91億元,占總收入的73.12%,一躍成為龍芯中科第一大產品。然而,報告期龍芯中科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2.55%、57.16%和48.68%,反而在逐年下降。
對于信息化類芯片收入大幅增加,龍芯中科解釋為,主要由于報告期陸續推出3A3000系列、3A4000系列芯片產品,性能有所增加所致。尤其是2020年,客戶AA05、AJ07、BX01、BX02對于3A4000系列芯片產品采購增加。對于毛利率下降,龍芯中科解釋為產品業務的結構變化原因,但該解釋顯然不具備說服力。
界面新聞記者查閱招股書發現,報告期龍芯中科的工控類芯片業務單價從2018年的1802.69元/顆下降至2020年的613.50元/顆,降幅為65.97%,而單位成本從2018年的375.76元/顆下降至2020年的155.68元/顆,降幅為58.57%,工控類芯片單位成本降速已經趕不上單價下降的速度,毛利率相應下滑。
信息化類芯片業務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縱使龍芯中科在報告期內陸續推出3A3000系列、3A4000系列芯片產品帶動收入大幅上漲,也難擋毛利下滑趨勢。經計算其信息化類芯片2020年單價498.20元/顆,較2018年下降18.14%,而該年單位成本較2018年下降了16.87%,同樣趕不上單價下降的損失。
此外,招股書顯示,龍芯中科存在兩種不同的確認收入的驗收憑據,即對賬單和簽收單,2018年存在對賬方式確認收入的情況,該情況也收到上交所的第一輪問詢,要求龍芯中科說明以對賬方式確認收入的金額及對應的主要客戶,獲取對賬單的時點。
回復報告顯示,龍芯中科對賬方式確認收入的系2018年度的產品銷售,收入金額1.91億元,占當年總營業收入的98.74%,涉及2018年度產品銷售收入的各類客戶。其余1.26%的營業收入系技術服務收入,收入確認依據為終驗憑據。
龍芯中科認為,2018年度公司的整體銷售規模較小,與主要客戶實現每個訂單或發貨進行簽收確認存在較大的困難,故按月度與客戶核對當月的發貨和簽收確認情況,形成對賬單,作為收入確認的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龍芯中科下游客戶主要是大型國企、科研院所及大中型集成電路企業。龍芯中科前五大客戶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5.19%、67.92%、70.23%,客戶集中度較高。